来源:钱江晚报

  投稿邮箱:2519330936@qq.com

  版主微信号:fsslong2

  

  近日,一张照片就在微博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:一位来自南京鼓楼医院的90后外科医生尽管身体不舒服,还坚持完成了五台手术。照片中,他低着头,利用手术的间隙挂水。不少他的同事感慨:这就是外科医生的生活。

  这张照片让人看了心酸。说实话,在有些人的概念里,医生好像都是铁打的,既不会累,也不会生病。你看在一些大医院的科室里,患者接踵而至,围在医生边上,而医生看上去就像机器,在岗位上一个接着一个接诊,似乎永远不知疲倦。这当然是幻觉。医生不仅会累会生病,而且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的医生,不得不面对高强度、超负荷的工作节奏,实在是辛苦。

  大多数医生上班都是“三班倒”,有时候上完夜班还要接着白班,如果是忙碌的科室,这绝对是一个挑战体力和意志的活儿。也因如此,近年来不时发生医护人员猝死的案例。

  据福建日报报道,去年12月,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两天内接连有两名医生猝死,医学界一片哀痛。12月5日早上,该院血液科医生王昭因“心慌、胸闷、胸痛”住进心脏中心CCU,12月7日突发心脏骤停,抢救无效离世,留下父母、妻子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。8日深夜,该院呼吸科年仅40岁的尹小文医生一人在家,感到心脏难受,向同事打了求救电话,但还没等到同事赶到他家,他却已经失去了心跳。很多医生惊呼,“高强度工作下最悲哀的是医不自医”!

  身边也有一些医生朋友,经常听他们聊起工作,就是一个字:累。有的医生忙得连写论文评职称都成为一种奢侈;有的医生早上巡访完,立马就要投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;还有的医生住院部、门诊两头跑,还要到协作的基层医院坐诊,常年处于马不停蹄的忙碌状态……别说个人生活空间被挤占,起码的休息权都得不到基本保障。

  即便如此,医护人员的工作还经常不被人理解,甚至成为网络舆论抹黑的对象。这些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,尚未得到根本扭转。广大医护人员一边要累死累活地工作,另一边还要承受不被人理解和尊重的压力,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。

  实际上,这已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,不断冲击着现行的医疗体系。由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,又经常得不到理解,医疗纠纷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,导致医生人才不断流失,医生总体数量不足。而医生数量减少,又强化了医生的工作压力,使其不得不超负荷工作。

  医生辛苦,这是社会共识。但解决这个问题,既需要医院合理安排工作,让医生得到基本的休息保障,更需要整个社会充分理解与尊重这份职业,让医护人员不至于忙到筋疲力尽,还要承受各种精神压力。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。每个人上医院看病排队的时候,对医生少一点抱怨,多一分尊重,少一些不耐烦,多说一声感谢,这就够了。